斜紅妝是什么妝容
斜紅,又名曉霞妝,是古代一種特殊的面飾。梳妝時,在女子眼角兩旁各畫一條豎起的紅色彎彎新月形,美艷無比。斜紅是唐妝的典型代表,是盛唐女子的妝容之一。
用胭脂一般抹在兩頰,滿面或暈染眉眼等處。在眉尾至鬢邊用朱砂胭脂等物,以簪、釵、指甲、小指畫上如新月般的勾狀,后來又有將之畫成朝霞余韻之貌,看似血痕未干。
較濃的稱為酒暈妝,較淡的稱為桃花妝。有些像現在的眼影腮紅的結合版。王建的《宮詞》中,曾寫到“歸到院中重洗面,金盆水里潑紅泥”。洗漱完的宮女,臉盆里就多了一層紅色的泥漿。歷史發展
在南朝梁時就已經有這種面妝。成書于南朝梁的《玉臺新詠》中的「艷歌篇十八韻」有:「分妝間淺靨,繞臉傅斜紅」之句,斜紅妝在唐宋兩朝相當盛行。
張泌《妝樓記》:“夜來初入魏宮,一夕,文帝在燈下詠,以水晶七尺屏風障之。夜來至,不覺面觸屏上,傷處如曉霞將散,自是宮人俱用胭脂仿畫,名曉霞妝。”曉霞妝是中國工藝美術詞典的一種。
相傳三國時,魏文帝曹丕宮中新添了一名宮女,叫薛夜來,文帝對她十分寵愛。一天夜里,文帝在燈下讀書,四周圍以水晶制成的屏風。薛夜來走近文帝,不覺一頭撞上屏風,頓時鮮血直流,傷處如朝霞將散,愈后仍留下兩道疤痕,但文帝對她寵愛如昔。
其他宮女有見及此,也模仿起薛夜來的樣子,用胭脂在臉部畫上這種血痕,名“曉霞妝”。時間一長,便演變成一種特殊的妝式。
南唐《妝樓記》中詳細記載了斜紅出現的故事,是關于薛夜來的傳說。薛夜來剛入宮,好像劉姥姥進了大觀園,很多寶貝從沒見過,什么都不懂。
有一天晚上,薛夜來去侍奉曹丕,遠遠看見皇帝在燈下,一高興就把一塊七尺的水晶屏障當空氣,疾步走過去,“咣”一下臉撞在了屏風上。薛夜來的臉上立馬紅了一大塊,但神奇的是,傷痕如曉霞將散,反而有一種動人的美感,于是宮人紛紛用胭脂效仿,名曰曉霞妝。
這種曉霞妝,還從兩晉南北朝一路流傳到了唐宋時期,改喚“斜紅”。南北朝至唐宋時的詩歌中常常可以看到關于“斜紅”的描寫,例如梁簡文帝的“分妝間淺靨,繞臉傅斜紅”,元稹的“莫畫長眉畫短眉,斜紅傷豎莫傷垂”,蘇軾的“枕破斜紅未肯勻”等等。
嚴格來講,《古今注》和《妝樓記》只是野史筆記,并不能證實這幾位化妝達人及其裝束是否真實存在,但確能從側面反映古代人的審美及其變化。其他含義
斜紅,詞典解釋,指人頭上所戴的紅花。
南朝梁簡文帝《艷歌篇十八韻》:“分妝間淺靨,繞臉傅斜紅。”宋蘇軾《李鈐轄坐上分題戴花》詩:“綠珠吹笛何時見,欲把斜紅插皂羅。”清納蘭性德《菩薩蠻·早春》詞:“蠻魂羞顧影,玉照斜紅冷。”參閱《宋史·輿服志五》。
世界之最 www.kgnhyy.cn原創不易,請大佬高抬貴手!本文系作者授權本站發表,未經許可,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