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女性審美標準介紹
“短長肥瘦各有態,玉環飛燕誰敢憎。”這是蘇軾的一首詩歌,從這首詩歌中可以看出是在表達一種對于女性審美的理解。
蘇軾也許只是想要表達一種女性無論是瘦是胖都是可以非常美麗的,并沒有說女性瘦就一定美,或是胖就一定美。
可是時至今日普遍認知中都將唐代的女性審美定為了“以胖為美”,這是沒有太多史料證明的,而且可以說這是一種錯誤的認知,唐代所謂的女性審美并非“以胖為美”,而是一種壯碩豐腴的審美。
可是這個審美標準也并非是貫穿整個唐代的,有一個非常明顯的歷史分界線,那就是安史之亂。
可以說安史之亂是唐代非常多政治、經濟、文化的轉折點,也是唐代由盛轉衰的轉折點,而唐代的女性審美標準自然也包含其中。
根據各種史料記載以及詩歌繪畫中都能看出,唐代初期認為女性身材豐滿、勻稱、圓潤才是最美的,可是到了唐代后期又變成了覺得女性體態苗條、纖瘦才是最美的。
關于這個審美標準的轉變的原因也是非常值得探究的,這個原因所代表的其實也是安史之亂前后唐代政治的改變。
一、安史之亂之前的唐代女性審美是以胡人的壯碩為美
歷史畢竟是已經發生的且沒有絕對事實的,因此很多對于歷史的定義都是推測加史料佐證而形成的,如果出現了偏差也是情理之中。
比如說關于唐代時期女性審美標準這個定義,大部分人都會說唐代是以胖為美,其實更準確一點的事實卻是唐代的女性審美并不是以胖為美,也不是一成不變的。
1、唐代始建時期胡人女性審美開始入主中原成為主流審美
其實中國有史以來并沒有出現過任何一個以胖為美的時期,而唐代只能說是最接近以胖為美的時期。
但是本質上卻有著非常大的不同,唐人所謂的胖指的是女子體態壯碩豐滿,遠遠不是胖這個概念。
唐代初期之所以會出現以壯碩為美,與唐代的統治階級有著很大的關系,唐代時期統治階級是李氏家族。
而李氏家族雖說是有胡人血統,但是卻是地地道道的漢人,只不過再觀其皇后妃子等的女性人物卻并非如此。
對比陳寅格先生曾說過“唐代創業及初期君主,如高祖之母為獨孤氏,太宗之母為竇氏……皆是胡種,而非漢族。”
從這可以看出唐代的女性當家人物基本上很少有漢人出現,這也就形成了統治階級鮮少有漢人女性審美的出現。
統治階級對于文化審美等的影響是非常巨大的,皇室具有強烈的胡人文化,而胡漢融合自然也是國家發展的必經階段,只不過統治階級是胡人文化占據上乘那么必然導致社會審美也會如此。
2、唐代盛世時期女性審美與普遍印象中的女性審美有很大差距
胡人之所以會以壯碩為美其實非常好理解,這是人類演化的自然選擇。
胡人一般都是指代生活在中國北方或者是西北方的游牧民族,這里面就涉及了兩個方面的自然選擇,一個是人文一個是自然環境。
北方和西北方都屬于寒冷地區,因此在這里生存需要擁有很高的抗寒能力,因此如果身體瘦弱沒有足夠的脂肪來抵御寒冷,那么就很難適應環境的自然選擇。
而人文選擇則是因為游牧民族主要的交通工具就是騎馬,還要每天放牧,這些都屬于是高強度的生活方式,因此游牧民族的人身體都十分的強壯,總有漂亮的肌肉。
而且游牧民族的主要食物就是肉和奶制品對于人體肌肉的塑造也是。
因此兩種自然選擇的作用下胡人就形成了以壯碩為美的女性審美標準,這種審美標準在盛唐時期更是明顯。
比如說在《陳風·破陣》中就寫到了“有美一人,碩大且卷……碩大且。”《唐風·椒柳》“彼其之子,碩大無朋……彼其之子,碩大且篤”。
這兩首唐代的詩作都反映了唐代時期的一種審美,那就是認為女性身材碩大高挑是一種美麗的象征。
因此可以證明大眾所認為的以胖為美是不完全準確的,更準確的說法是以壯為美。
二、安史之亂之后唐代女性審美由胡人審美又轉變為漢人審美
“審美文化……終究是要受到社會生活的影響和。”這一點用到安史之亂前后唐代女性審美上非常的貼切。
上述提到的唐代以壯碩為美,到了安史之亂之后就不復存在了,而是逐漸被漢人的審美所取代。
1、安史之亂之后唐代逐漸衰落導致胡人女性審美的衰退
安史之亂長達八年之久,這八年的戰爭使得唐代由頂峰瞬間驟降到了谷底,這場戰爭的消耗也使得唐代再也沒有多余的力量重振旗鼓,中國開始步入了五代十國的混戰時期。
唐代朝廷統治權利的下降自然也會導致皇權影響力的減弱,當初因為皇室影響而行起來的以壯碩為美也自然開始消減,漢人的審美標準也開始慢慢的復蘇。
而且安史之亂的發生也是由胡人引起的,所以說中國的百姓對于胡人以及胡人文化也產生了抵觸心理。
更有人認為北方漢族雖然說屬于漢族一系,但是長時間與胡人交往,其漢文化已經不純,也對其產生了抵觸情緒。
這就是所謂的當初有多崇拜,現在就有多大的爆發力,就連白居易也曾作詩《胡旋女》感慨“五十年來制不禁。胡旋女,莫空舞,數唱此歌悟明主。”其間所表達的就是對胡人的一種感慨。
2、以瘦為美的南方漢人女性審美占據了主導地位
胡人審美失去了主導地位之后民眾的審美自然要向另一個方面發展,那就是恢復審美,而這個漢人審美更多的是偏向了南方女子的審美標準。
而南方女子的審美標準大多是以身材苗條纖細,皮膚白皙為美,所以說受到這樣的審美影響。
唐代的女子審美發生了一個巨大的轉變,而這種轉變除了安史之亂的推動之外,唐代的文人也是其中的一個重要的推動作用。
比如說聞名遐邇的崔護《題城南莊》所描寫的“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
這首詩中所描寫的就是典型的一種南方審美,將女子比喻成桃花一樣嬌嫩柔美。
除此之外在唐詩中還有非常多類似的描寫“鼓摧殘拍腰身軟,汗透羅衣雨點花。”這里依然是認為女子纖瘦為美,不過從這里也可以看出唐代后期所追求的瘦美與前朝還是有些差別的。
比如說之前是“楚王好細腰,后宮多餓死”,這里所賞識的瘦美就是單純的瘦沒有太多美可言。
而唐代后期的瘦則是增加了一種柔軟在里面,不但要瘦還有軟,不然跳起舞來身體僵硬哪來的美感可言。
上述提到的文人對于唐代的女性審美變化也有很大的推動作用,通過上述的記述也能看出其原因就是文人所作詩歌對于社會審美的影響。
社會中能夠達成一致的觀念那么必然會選擇流傳最廣的,可是古代社會的信息流通是非常緩慢且困難的。
而唐詩就是最好的傳播途徑,在安史之亂時大部分的文人墨客為了躲避戰爭紛紛逃往了南方。
在南方自然會受到南方文化的影響,再加上南方女子與盛唐時期的女子審美有著截然相反的一面。
文人于是紛紛執筆寫下了這樣一個美女的形象,于是南方審美自然也就印入了百姓腦海之中。
三、唐代安史之亂前后女性審美發生巨大轉變的原因探究
唐代初期統治階級的女性審美引導了百姓的普遍女性審美標準,于是人們就一致同意將胡人以壯碩為美定為女子審美的標準。
可是安史之亂所造成的社會發展改變了這個現象,人們對美的定義又發生了改變。
所以說中國的主流審美基本沒有過以胖為美的時期,唐代之所以會被誤認為是以胖為美是多重的。
一個是統治階級的有意引導,畢竟唐代初始是屬于太平盛世,而且還出現了貞觀之治、開元盛世這樣的鼎盛時期。
在太平年間治世之道就是思想文化的控制,因此唐代的統治者想要一統審美也是情理之中的,當然除此之外他們還試圖將胡人的其他很多文化禮儀都融入到漢族之中。
只不過唐代的統治階級并沒有保持住長治久安,失去了絕對的主導地位,審美標準發生了變化也是。
畢竟要以發展的眼光看問題,審美時時刻刻都是變化的,每一個歷史時期都有不同的審美標準。
參考文獻:
[1]《唐代政治史述論稿》陳寅格上海古籍出版社
[2]《舊唐書》劉晌中華書局
[3]《中國南北文化的差異》張仁福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4]《中國審美文化史》于安瀾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
本文系作者授權本站發表,未經許可,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