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安族婚俗簡介:保安族的婚禮流程
保安族聚居區位于甘肅、青海交界的積石山下,北臨黃河。保安族主要聚居在積石山保安族東鄉族撒拉族自治縣境內,少數散居在臨夏回族自治州各縣和青海省的循化縣。根據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統計,保安族人口數為20074人。“保安”系本族自稱。舊時因信仰伊斯蘭教和風俗習慣與當地回族略同,而被稱為“保安回”。保安族聚居區的保安族使用保安語,保安語屬于阿爾泰語系蒙古語族。大多數人兼通漢語,通用漢文。
保安族婚俗簡介
保安族人結婚時送親的人二、三十人不等,一般男多女少。送親開始時,由新娘家族中年齡較大的一名婦女,左手扶新娘,右手托一盤子,盤里盛著五色糧食(不同品種的糧食──般是麥、豆、玉米、青稞、小米),并摻有花茶。讓新娘從自己的房門到大門外,退一步,向后撒一把。五色糧食,以示祝福娘家,把吉祥和幸福留給父母姐妹和兄弟嫂嫂。到了門外,新娘騎馬,頭上蓋面紗,身上披一條紅毯子,娶親的和送親的前呼后擁,一道去新郎家了。
在新娘家門不遠的地方,新郎村里的小伙子們等候著新娘和送親客人。等新媳婦和送親客人一到,小伙子們就一轟而上,鞭炮齊鳴,阻擋新娘和送親的客人。這時要讓新娘的哥哥或其他親屬把新娘抱起,從等候地點抱進新郎的大門。抱的遠,表示小伙子們占了上風;近,說明送親的人占了上風。如果小伙子們阻擋不住,讓新娘和送親客人連人帶馬沖進新郎家門,那就算小伙子們輸了。如此爭倆一陣后,由新娘的哥哥抱新娘入洞房。這時,雙方小伙子拉出好馬,選擇一塊平地,進行賽馬。迎親活動過后,客人入席進餐,唯獨新娘缺席,按習慣,新娘是三天不吃男家的飯,而吃娘家送來的飯菜,以示不忘父母養育之恩。當晚,全村男女都來鬧宴席場。
開始先由年紀小點的小伙子們從主人的大門口高聲喊叫:“特郎味!特郎味!”“歪寸熱歪寸熱!”意思是拿柴草來,一直這樣喊著進人院中,待主人拿出柴草來時,小伙子們在院中燒著一堆熊熊大火。院子四周張燈結彩,火堆周圍放著木凳,火堆旁燒著銅壺熬花茶。這時小伙子們唱起宴席曲,伴隨著輕盈的舞蹈。老年人圍坐火堆旁,喝著熬花茶。宴席場一直鬧到午夜。快接近尾聲,村上的唱把式和小伙子們一道從大門外唱著“討喜曲”走來。唱完“討喜曲”,晚會也就結束了。主人拿出紅棗、核桃等招待所有來客,整個婚禮才算結束了。
保安族婚俗——訂婚
首先,由男方請媒人去征詢女方父母的意見,如果女方父母同意結親,即由男方準備好茯茶一塊、“四色”禮1份、衣料1件,由媒人送到女方家去正式定親,叫做送“定茶”;接過“定茶”的姑娘,就不準再相親了。如果女方又將“定茶”送回男家,就說明不愿結親。認親后到結婚之前的時間,男方每逢“齋月”、“爾德節”都給女方家送些禮物,一年一度的新糧豐收后,男方也要拿些到女方家去讓其嘗新。當雙方家長認為男女均到結婚年齡了,便由女方家長和媒人商定彩禮的數量后,通知男方按商定的要求逐一辦理。
保安族婚俗——彩禮
保安族婚俗保安族婚俗圖冊送彩禮時,由媒人率領男方的本家弟兄3至4人,帶著衣料、粉、胭脂、香皂、手鐲、耳墜等送往女家;女家的本家弟兄在門口迎接,設宴席招待男方送禮人。現在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彩禮的種類不斷增多,如手表、自行車、縫紉機、甚至電視機、電冰箱等。女方家在接男方送的彩禮時,不但自己家請來客吃喝,而且女方的親房戶族都要分別請吃,名曰“叫客”;“叫客”越多,越顯示了女方的親房戶族多和彼此團結。
保安族婚俗——娶親
保安族的婚禮是熱鬧而有風趣的。婚禮大都選在“主麻日”(禮拜五)舉行,這天早上,新郎家從家族中選派7至8名男性,其中有一名是新郎的陪客,另派兩個年輕婦女作陪姑,一同牽著披紅掛綠的馬去娶親。一到新娘家,媒人引著新郎給新娘家族中的長輩一一拜見。新娘村里的小伙子向娶親人要“奴工木哈錢”(保安語,意為羊肉錢)。娶親者吃畢后,要給“羊肉錢”,否則便被拉到院子當中,在臉上抹黑,引得滿院人大笑。娶親人離開女方家時,小伙子們還要向媒人要一只羊羔錢,以便當晚吃一頓“手抓”羊肉;媒人故意不出錢或者少出錢,小伙子們嫌少了不答應,有時將媒人的鞋襪脫光,在冰雪地上或泥水里拉著跑,這樣折騰半天,直至媒人拿出羊肉錢,小伙子們一聲歡呼,這場鬧劇才結束。接著是女方家送親。送親的人一般是20至30人,男多女少。
送親開始,由本家族中年齡較大的一名婦女手扶著新娘,右手托著1只盛著五色糧食(麥、豆、玉米、青稞、小米)和茯茶的盤子,讓新娘邊走邊向撒五色糧食,走出娘家大門,以示祝福娘家,把吉祥和幸福留給父母、姐妹和弟兄。出了娘家門,新娘騎馬,頭上蓋面紗,身上披一條紅毯子,由送親的前呼后擁一道去新郎家。到新郎村里時燃放鞭炮以示喜慶。
保安族婚俗——宴席
保安族的宴席比較豐盛,也比較講究,首先上席的是放有冰糖、桂元、葡萄、杏干、茶葉的三炮臺蓋碗,隨之擺上冰糖、核桃、葡萄、水果糖、瓜子、杏干、紅白沙糖、花生;然后是馓子、果果、糖包、肉包、花卷饃、燴菜;最后端來的是“八碗”、一鍋子,在上每一道菜時,新郎要逐席向客人致“色蘭目”,以示男方家對女方家的尊重。
保安族婚俗——晚宴
在男方家是最熱鬧的時刻,全村的小伙子們都來鬧宴席場了。小伙們在院中燃起一堆大火,燒著銅壺茯茶,院子的四周張燈結彩,人們一邊喝著茶,一邊說笑戲耍,一直熱鬧到午夜,臨近結束時,所有的小伙子互相搭著肩膀,邊舞邊唱《宴席曲》。當人們要離開時,主人以紅棗、核桃等食品招待,互相說幾句喜話,整個婚禮才告結束。
新婚之夜,村里的小伙子還偷聽新娘、新郎的秘密。婚禮的第二天,男方要繼續宴請女方的母親、舅舅等,他們吃完宴席后,由男方長輩出面結新娘的母親“抬錢”;客人離席之前,新娘、新郎雙方長輩說一番客氣話,以示兩家成為親戚。第三天是婚禮的最后一天,男方的姐姐、嫂嫂、嬸嬸等和新郎新娘到女方家“回門”。他們到了女方家,同樣先是“轉客”,最后在女方家吃酒席。
保安族婚俗——宴席曲
宴席曲,顧名思義,是保安族人民在婚禮宴席間唱的歌曲。其歌詞動聽,曲調優美,歡快明朗,邊舞邊唱,深受保安人的喜愛。保安族婚禮之夜,全村男女老少都要來鬧婚宴。此時,青年們都聚集到男方家院子里,圍著火堆,由幾十個能歌善舞的小伙子,手拉手,肩靠肩,邊唱邊跳,觀眾也隨著節拍和之,使本來就喜氣洋洋的婚禮之夜更增添了歡快的氣氛。
宴席曲有傳統節目,亦有歌手們即興而唱。如一首傳統宴席曲:“月亮兒上來亮上來/啊呀亮呀上來/今晚的東家是有福的人/擺下的宴席火一樣紅/恭喜呀,恭喜大恭喜/拿上一包茯茶來恭喜/莊子上的青年都到齊/送東家一段宴席曲。”保安族人唱宴席曲不分輩份,在熱鬧的新婚之夜,全村凡能行動的都到新郎家去聽去唱宴席曲,分享主人家的歡樂和幸福。
朝夕網 www.kgnhyy.cn原創不易,請大佬高抬貴手!本文系作者授權本站發表,未經許可,不得轉載。